AI 轉型時代到來|為什麼「超過四分之一工作將被高度改造?」
在科技快速變化的今天,AI 人工智慧不再只是工具,而開始深刻影響了職場 DNA。近期全球知名求職平台 Indeed 公布最新報告《GenAI at Work Report 2025》指出:超過 25% 的工作有機會被 AI 「高度轉型」,也就是工作內容將在未來被大幅改動,而不是單純消失。
但什麼是「高度轉型」?哪些工作最先被影響?該如何在新時代生存?以下 Q 編整理重點,以及相關受到衝擊的產業、現象觀察與市場策略,全面解析給你。

本篇文章將帶你了解如何透過這三大策略,建立強大的品牌形象,提升品牌忠誠度,讓顧客成為你的忠實粉絲!

⚿ 文章目錄 ⚿

▍什麼是「AI 高度轉型」?Indeed 的 GSTI 指數解析
▍觀察一:4 種轉型模式揭曉,完全被 AI 取代的工作其實不到 1%

什麼是「AI 高度轉型」?Indeed 的 GSTI 指數解析

生成式 AI 技能轉型指數(GSTI):從 2,900 項技能看變動的趨勢
Indeed 在報告中提出「生成式 AI 技能轉型指數」(GenAI Skill Transformation Index, GSTI),針對 2,900 多項工作技能 評估在現今生成式 AI 時代下,將存在一些潛在變化。

這個指數將技能分為四種「轉型層級」:
- 微幅轉型(Minimal Transformation):AI 幾乎無法介入
例如需要人力、空間操作、情感互動的工作,如護理、建築、幼教、現場維修。 - 輔助轉型(Assisted Transformation):AI 作為輔助工具
提供建議、範本架構、支援,但核心決策仍由人主導,例如法律研究、企劃案、行銷策略。 - 混合轉型(Hybrid Transformation):人 + AI 共同合作
最常見的模式。AI 承擔例行性任務,人類負責監督與策略。例:數據彙整分析、初稿架構生成、流程優化。 - 完全轉型(Full Transformation):AI 完全取代
現階段極少數技能達到此層級,例如資料輸入、簡單分類、部分基礎運算。


報告指出,目前僅 0.7% 的技能 被歸類為完全可被 AI 取代,換句話說,80% 以上的技能仍需「人類的智慧」才可完成工作項目。

觀察一:4 種轉型模式揭曉,完全被 AI 取代的工作其實不到 1%

雖然外界擔心 AI 未來將「搶走人類工作」,但報告顯示,大部分的工作並非直接消失,而是進入不同程度的轉型:
- 僅約 1% 的技能能被 AI 完全取代,多為高度重複的工作內容。
- 大部分技能屬於「混合」或「輔助」層級,代表 AI 是助手,而不是完全替代者。
- 這也意味著,未來多數職場將朝「人力與 AI 協作」而非「人力被淘汰」的方向發展。

所以「AI 將取代所有人類工作」的說法,其實被社會過度渲染與誇大了。

你猜猜看,哪些職業最容易被 AI 大幅度改造?
根據 Indeed 的分析,以及全方面的研究整理,以下的產業領域最容易受影響



例如:
- 軟體開發的領域,81% 的技能 可能被 AI 影響
- 資料與分析領域則高達 79%
- 會計領域也有 74% 的技能將被影響

因此,行銷與文案類的工作也遭受波及,SEO 內容文章撰寫、社群文案、廣告素材等,AI 工具已能大幅協助。


觀察二:轉型呈兩極,越「有人味」的技能越安全

報告指出,AI 的滲透率在不同領域呈現「兩極化」:
- 高衝擊技能:涉及數據、邏輯、文字的領域(如程式設計、數據分析、財務報表)。
- 低衝擊技能:涉及人際互動與情感的領域(如教育、心理、護理、社工)。

AI 再怎麼進化,也難以真正複製「人味」:
- 同理心與情感理解
- 跨文化的溝通能力
- 現場應變與談判技巧

這讓「軟技能」(Soft Skills)變得比以往更珍貴,甚至成為職場的護城河。

📕 看更多 AI懂語言,但懂文化嗎?解析 AI 文化偏見與開店必知的 AI 應用技巧 的文章



我們來看看以下 30 個工作職位,正屬於高風險清單:
- 軟體開發工程師
- 資料分析師
- 會計師、審計師
- 行銷數據分析師、文案撰寫、SEO 內容人員
- 社群經理、內容創作者
- 翻譯人員、行政助理、人資助理
- 法務助理、市場研究員、金融分析師
- 報表專員、文字校稿人員
- 客服代表、票務助理、信用審查人員

這些職位的共通點是:重複性高、判斷標準化、容易被 AI 自動化。

觀察三:過半數工作在十字路口,企業與政策決定未來

報告同時強調,約 54% 的職務屬於「中度轉型」,也就是 AI 會改變部分流程,但尚未完全替代。

這些工作未來走向,取決於:
- 企業決策:公司導入 AI 的速度與方式(替代 vs 協作)。
- 政策法規:是否規範 AI 透明度、隱私保護、責任歸屬。
- 人才因應:員工是否積極學習 AI 工具、轉型技能。

AI 的影響不是單一的「命運」,而是政策、企業、人才共同決定的「新選擇」。

AI 革命:職場上要如何應對,才能不被淘汰?

1. 主動轉型:升級自我技能更可靠
與其害怕目前工作到底會不會受影響,不如主動培養 AI 難以取代的能力。

例如:
- 策略性判斷
- 創意與故事力
- 跨領域溝通
- 持續學習與適應

2. 聚焦 AI 難替代的「人味」元素
例如:
- 情緒理解與同理心
- 談判與跨文化理解
- 緊急應變與現場處理

3. 有效使用 AI 工具:善用而不是抗拒
- 學習 ChatGPT、Copilot、Midjourney 等工具
- 建立「人 + AI 共創」模式
- 不斷嘗試 AI 的最新功能

4. 建立個人品牌與差異化
當標準化程度提高,建立自己的獨特性,也是未來的競爭力。
- 品牌聲量與專業度(專欄、部落格、社群)
- 客製化服務
- 成功案例累積的經驗分享談


未來展望:AI 是威脅還是助力?

AI 對職場的影響, 雖然有一定的風險但也有不少機會衍生:
- 風險:部分重複性工作將被淘汰。
- 機會:新的職位誕生,例如 AI 驗證工程師、AI 策略顧問。
- 安全職業:教育、醫護、顧問、藝術等以「人性」為核心的工作仍具優勢。

因此,從 Indeed 報告可見:
- 完全被 AI 取代的技能不到 1%
- 「軟技能」與「人味」是對抗 AI 的最佳武器
- 超過 5 成職位處於「十字路口」,走向將由企業、政策與人才共同決定

所以不著重在現在的份內工作「是否會被取代」,而是專注如何重新設計自己的角色與技能組合。
職場的未來不是 AI 替代人類,而是 AI + 人 的合作新型態。
irrelevan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