☞ AI 真的懂我們的語言嗎?
大型語言模型(Large Language Model, LLM)透過龐大的語言訓練,已經能快速生成文章、回覆問題,甚至模仿不同國家或個性的語氣風格。
但問題來了:AI 它們真的理解「文化」嗎?
語言並非單純的字詞組合,而是文化、價值觀與社會習慣的縮影。舉例來說,日本人在拒絕時常透過「可能有點困難」「我們再考慮一下」等委婉說法來表達「不」。
而在英語世界,直接表達拒絕(例如 “Sorry, I can’t.”)則較被視為坦率與尊重。那麼,當我們用不同語言與 AI 對話時,它的回答是否會受到文化偏見影響?
答案是肯定的!
本文將以 日本委婉拒絕的例子 切入,探討大型語言模型中的三大文化偏見,並反思 AI 是否真的能理解文化的差異細節。



⚿ 文章目錄 ⚿


一、語言背後的文化:不只是翻譯

語言與文化緊密相連。根據霍夫斯泰德(Geert Hofstede)的跨文化研究,不同國家在 個人主義 vs. 集體主義、高語境 vs. 低語境、權力距離 等面向都存在顯著的差異。

- 中文語境(集體主義傾向)
中文輸入問題時,AI 常傾向於提供「顧全大局」的建議。
例:拒絕同事邀約 → 「我再想想,不然下次再一起好了。」 - 英文語境(個人主義傾向)
英文輸入則偏向直接、個體化的回覆。
例: “Sorry, I’m busy this week.” - 日文語境(高語境文化)
日本語的委婉拒絕如「今週はちょっと難しいかもしれません」(這週可能有點困難),實際上就是「不去」。但 AI 常將其解讀為模糊答案,誤導成「還有討論空間」。

這顯示出:AI 雖能翻譯文字,卻未必理解文化背後的「潛台詞」(也就是「話中有話」)或真正想表達的意思。

二、AI 的三大文化偏見


反映歷史性刻板印象,並可能加強社會不平等。

1. 語言偏見(Training Data Bias)
AI 的知識來源主要來自網路與公開文本,而英文的文獻資料佔多數。這導致:
- AI 默認西方語氣為「標準」。
- 非主流語言(如泰文、越南語)的文化特徵較少被捕捉。
- 翻譯時經常失去文化脈絡,例如「不好意思,下次吧」被誤譯成 “I’m embarrassed, maybe next time”.

2. 語氣偏見(Tone Bias)
語氣是文化的靈魂,AI 在語氣判斷上常出現偏差:
- 過度直接:在集體文化中顯得冒犯;
- 過度禮貌:在效率導向文化中顯得拖泥帶水;
- 語氣錯置:跨文化溝通中產生誤解,例如把含蓄的拒絕解讀成「模稜兩可」。

3. 價值觀偏見(Value Bias)
AI 輸出的答案往往反應了「訓練群體與自我的價值觀」:
- 英文提問 → 強調「自我」與「劃清界線」;
- 中文提問 → 偏向「顧全大局」與「避免衝突」;
- 日文提問 → 偏重「和而不同」,但 AI 往往只停留在表層,忽略深層文化意涵。

三、日本「委婉拒絕」的AI挑戰

以日本為例,「今週はちょっと難しいかもしれません」其實是明確的拒絕。
但 AI 常誤判為「暫時不確定」,進一步生成「那你下週有空嗎?」的回覆。
結果就是:AI 懂字面,不懂潛台詞。在高語境文化中,這會嚴重影響溝通準確度。



四、QDM 店長如何在使用 AI 工具時避免文化誤區?

作為開店的店長,使用 AI 工具寫商品描述、廣告文案、客服回覆已成日常。但如果忽略文化差異,可能會出現以下問題:

- 商品介紹翻譯過於直白,失去品牌形象與風格。
- 客服回覆用詞不當,讓海外顧客覺得冷漠或冒犯。
- 廣告文案的語氣不符合當地文化,降低商品或網頁的點擊率與轉換率。

📕 看更多 ▮品牌定位怎麼做?網路開店新手必學5步驟+品牌案例快速解析▮ 文章

實用建議:
- 明確設定語氣指令
在提示詞(Prompt)中加入文化或語氣描述,例如:- 「請用日本市場常見的禮貌語氣撰寫」
- 「用適合台灣年輕消費者的輕鬆幽默風格」

📕 看更多▮開店必學!AI 指令教學:ChatGPT、Gemini、Perplexity 通用的 Prompt 技巧▮ 文章

- 避免一鍵翻譯,加入文化調整
用 AI 工具翻譯後,需再檢視是否需要加入「客套詞」或「在地習慣用語」。
例如:英文的 “Free shipping” 翻成中文時,可調整為「免運優惠」更貼近台灣的消費者心理和慣用詞。 - 使用多語言比對
嘗試用不同語言輸入相同問題,觀察 AI 的回答差異,挑選最貼合目標市場文化的版本。 - 人工最後審查
不論 AI 再聰明,都建議在重要文案中,最後須再多一層人工檢視,尤其是針對不同文化的細微差別。
透過這些方法, 𝗤𝗗𝗠 開店平台 店長能更安全、精準地運用 AI,避免文化差異造成的品牌誤解。

📕 看更多 ▮零基礎也能輕鬆做出互動式網頁!Canva Code 教學,結合 QDM 平台打造品牌互動網頁▮ 文章

五、AI 未來懂文化的可能性會提升嗎?

目前,AI 想真正懂各國家與地區性的文化仍有挑戰:
- 文獻資料需更在地化。
- 多模態學習才能理解語言、語氣、風格等文化細節。
- 人工與手動的調整,或在過程中回饋給 AI ,是持續校正文化偏見的關鍵因素。

AI 不是文化仲裁者,而是我們語言的「鏡子」。懂得使用它,才能在跨文化電商中加分。

結語:AI 懂語言,不一定懂文化

AI 的回答能言之成理,但卻不一定「合乎文化」。
就像日本的委婉拒絕,AI 誤判為「模糊」而不是「拒絕」。
對 𝗤𝗗𝗠 開店平台 店長來說,關鍵不是「AI 會不會犯錯」,而是「如何讓 AI 少犯錯」。透過清晰的指令設計與文化意識,我們就能讓 AI 成為真正的助力,而不是溝通的阻礙。

相關文章閱讀:
📕 看更多 ▮AI 再強也取代不了的五大人類優勢▮ 文章
📕 看更多 ▮AI 不用就淘汰!2025 電商必懂的智慧生存戰略▮ 文章
📕 看更多 ▮別等完美才開始,先上架!AI 時代電商品牌的實戰指南與 QDM 實用技巧▮ 文章
irrelevan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