☞ 做電商的人,應該都很熟悉「轉換率」這個詞吧?大家都在拚怎麼讓訪客變買家,成交就像完成任務一樣。老實說,這思維也不是沒用過,但現在看起來,好像有點不夠用了。
過去十年,行銷漏斗(Marketing Funnel)幾乎是品牌的必殺技,簡單來說,就是讓人從認識品牌、開始考慮,然後買單這幾個步驟走過去。但說真的,這方法現在有點被打臉,因為它把顧客當成終點,根本沒把他們當成可以帶來持續價值的好朋友。




⚿ 文章目錄 ⚿

▍結語:從「一次買完」轉成「長期陪伴」的關鍵轉型

ㄧ、為什麼行銷漏斗已經不夠用了?

1. 傳統漏斗的三個階段,框住了思考的格局
以前大家都在玩漏斗,就是「認識→考慮→買單」一步步帶人走,聽起來很正常啦。但問題是,它讓品牌只盯著怎麼把人拉進來、成交,成交完就好像任務完成一樣,根本沒想過買完後怎麼繼續經營關係。講白話,就是把顧客當成靜止的東西,沒去好好跟人互動、一起成長。



2. 只想一次成交,結果賠了大錢
大部分品牌把成交當終點,但其實顧客第一次買,才剛開始交朋友而已。如果買完就沒下文,等於白白錯過回購跟推薦的機會。這樣短視近利,長期下來根本賺不到什麼大錢,顧客終身價值(LTV)也拿不到最大。

3. 顧客不是轉換結果,是你的主角!
漏斗模式下,顧客很被動,品牌只想著怎麼拉人來、讓他買就算數。這樣根本沒在跟顧客建立感情,也忽略了現在很夯的 DTC(品牌直營)模式,顧客想要的是跟品牌更深層的連結和認同,漏斗滿足不了這個需求。

4. 漏斗就是燒錢補洞,永遠在追流量
漏斗設計本來就是假設很多人會掉隊,品牌要不停砸錢補人。結果獲客成本(CAC)越來越高,效率差到爆,品牌成長不可能長長久久。
註:獲客成本(Customer Acquisition Cost,簡稱 CAC),就是品牌為了賺到一個新顧客,平均花了多少行銷跟銷售費用。
計算方式超簡單:總行銷跟銷售支出 ÷ 新顧客數量。

二、什麼是飛輪模型?它如何顛覆傳統?

1. 飛輪概念來自物理學:推動越久,轉速越快
飛輪(Flywheel)本來是物理學的東西,簡單講就是一個靠慣性持續轉動的機械,只要剛開始用力推,之後摩擦越小,轉得越久、越快。套用到電商,就是說每一次跟顧客的互動、每一次讓顧客滿意的體驗,都能變成品牌長期的動力,而不是只當成完成交易的終點。

2. 顧客是核心動能,不是被篩選的一群
跟漏斗不一樣,飛輪不把顧客當成過濾掉的對象,而是品牌動力的來源。越多顧客開心,品牌轉速越快,成長也越穩。這背後的關鍵是,品牌必須打破行銷、客服、商品、物流各自為政的隔閡,大家一起專注在「提升顧客體驗」這件事。

3. 好體驗帶來口碑、回購跟推薦,形成強大循環
只要顧客體驗好,他們自然會說好話,甚至主動推薦朋友。這些正向口碑和回購行為,就是讓品牌動能越來越強的關鍵,形成一個低摩擦、高加速的良性循環。

4. 為什麼很多開店平台都改玩飛輪思維?
因為他們發現,最黏、最能幫品牌賺錢的顧客,是那些真的滿意又願意推薦的。把資源放在成交後的經營,比單純只衝新客還有效率。

三、電商經營的三個飛輪關鍵環節



1. 吸引(Attract):不是只會花錢打廣告,而是要用故事跟價值打動人
- 透過內容創造連結:別光靠砸錢買廣告流量,還要經營內容讓人對品牌有感。
- KOC、微網紅合作:他們分享的真實使用心得,比死板的廣告更能說服人。
- SEO 與品牌主題內容佈局:抓準關鍵字布局,這樣才能有穩定的自然搜尋流量,不用花大錢也能被找到。
- 品牌要建立自己獨特性:跟顧客的情感連結,讓人不只買產品,而是認同你的價值跟態度。

2. 互動(Engage):客服升級成對話式行銷
- 隨時跟顧客保持聯繫:利用 Line、Messenger、Instagram Direct 等即時通訊工具。現在不是只有客服能回訊息,而是要把互動升級成「聊得來」的行銷。
- AI 工具導入即時與個人化溝通:比如 ChatGPT,讓溝通更貼心有溫度。
- 根據顧客的購物旅程,設計不同的接觸點:像是發送 EDM、自動訊息或做再行銷廣告,讓顧客感覺到品牌一直在關心。
- 深度參與設計:還可以安排問卷調查、互動直播、社群任務,讓顧客不只是被動接受,而是真正參與、共創品牌。

3. 滿意(Delight):製造讓顧客驚喜的體驗
- 超預期體驗設計:讓顧客念念不忘,除了產品本身,更要用一些小巧思增加感動,創造品牌記憶點。
- Customer Success 導入:不只是被動解決問題,而是主動幫助顧客成功達成目標,讓他們有賓至如歸的感覺。
- UGC 與社群互動設計:鼓勵顧客分享他們的使用心得,參與產品命名或設計,這樣不只增加信任,也讓品牌跟顧客關係更緊密。
- 提升 LTV 的機制:設計會員制、訂閱制或優惠方案,幫助品牌穩定拉回購率,提升顧客終身價值(LTV)。

四、用飛輪模型重新打造你的電商策略

1.品牌信任是最重要的「燃料」:信任不是靠一直打廣告轟炸就能建立起來的,而是來自品牌給人的一致感、高品質的購物體驗,以及長期持續的關心。客人要感覺得到你真的是在用心,不是隨便做做。
2.顧客分層,對症下藥:利用淨推薦值(NPS)把顧客分成三種:超愛你的推薦者、還好不抗拒的被動者、以及有意見的批評者。針對不同族群設計不一樣的互動方式,才能真正提升顧客滿意度跟忠誠度。



3.打造一套讓顧客回頭買、願意推薦的體驗流程:以最忠誠的顧客當推動核心,設計邀請機制讓他們帶朋友一起來,還有社群榮譽感的營造,讓顧客不只是買東西,而是願意成為品牌的一份子。
4.數據是最好的老師,持續優化經營策略:持續用 NPS、顧客終身價值(LTV)、流失率(Churn Rate)、推薦率(Referral Rate)等指標追蹤,才能知道哪裡做得好、哪裡需要改進,讓飛輪轉得更順、更快。
5.去中心化,讓顧客成為品牌的自然傳播者:別只靠品牌官方頻道在喊話,要讓顧客自己成為傳播節點,透過社群自然擴散品牌影響力,這樣品牌才能擁有更強、更穩的生命力。

五、飛輪模型下,品牌組織和團隊怎麼合作才會轉得快?

在飛輪模型裡,品牌想要持續成長,不是光靠好策略就夠,更要花心力在團隊合作和組織運作上。因為飛輪的動力,來自每一次讓顧客滿意的互動,這可牽涉到行銷、客服、商品、物流等多個部門,缺一不可。

1.跨部門整合很重要
傳統企業常見的問題就是「各部門自己忙自己的」,結果顧客體驗很容易斷層、不連貫。
飛輪思維強調要打破部門藩籬,讓行銷能馬上收到客服的回饋,商品團隊也能理解用戶的真實需求,物流部門則確保貨物準時送達。這樣跨部門協作,不只是提升工作效率,更能降低顧客流失風險,讓品牌給顧客的整體體驗更流暢又完整。

2.資料共享與透明度不可少
飛輪要順利轉動,一定要有一個統一的顧客資料平台,讓所有部門都能即時看到完整的顧客行為和回饋。
有了透明資料,團隊可以迅速調整策略。譬如行銷可以根據客服反饋優化宣傳文案,客服也能依商品最新狀況調整服務說明。這樣資料共享不僅讓決策更精準,也避免資訊斷層,整個飛輪運作更順暢。

3.建立「以顧客為中心」的企業文化
想讓飛輪轉得又快又穩,光靠流程優化不夠,還得靠文化改變。
品牌要推動一個「以顧客為核心」的文化,讓每位員工都清楚顧客的重要,並主動思考怎麼替顧客創造價值。這樣一來,團隊主人翁意識被激發,跨部門合作也會更自然、高效,顧客體驗才能持續提升,飛輪才能持續加速。



六、QDM 開店平台:幫你實現飛輪模型的好幫手

要讓飛輪模型真正轉起來,選對開店平台很關鍵。𝗤𝗗𝗠 開店平台 專門為中小型電商設計,集結各種實用功能,從吸引顧客、跟顧客互動,到促進回購,都能完整串起顧客的整個購物旅程。

- 多管道整合客服與行銷:可以利用語法,串連 Line 官方帳號、Facebook Messenger 等客服外掛,幫助店家快速回應顧客,提升即時互動的品質。
- 精準數據分析管理:清楚呈現顧客訂單和回購狀況,讓店家能隨時掌握營運狀況,並根據數據調整策略,做出更聰明的決策。
- 彈性會員制與優惠設定:可以設定會員等級升降、點數制度以及優惠券管理,幫助品牌穩固顧客黏著度,提高顧客的長期價值。
- 簡單好用的操作介面:不管是新創小品牌還是剛起步的店家,都能輕鬆上手,快速開始經營,降低技術門檻和學習負擔。

📕 看更多 ▮建立會員制度▮ 的教學
📕 看更多 ▮如何新增優惠券?▮ 的教學
📕 看更多 ▮購物紅利兌換▮ 的教學
📕 看更多 ▮自訂「頁尾下方的訊息按鈕」▮ 的教學

透過 𝗤𝗗𝗠 開店平台,品牌能更有效實踐以顧客為中心的經營策略,讓飛輪持續轉動,帶動品牌穩健成長。

結語:從「一次買完」轉成「長期陪伴」的關鍵轉型

現在電商競爭這麼激烈,光靠一次性的成交已經不夠,想要長遠穩定成長,必須轉變思維。
飛輪模型提醒我們,顧客不是買完就結束,而是品牌成長的動力來源。每一次跟顧客的互動,都是讓飛輪加速的關鍵。
唯有做好跨部門合作,真正把顧客體驗放在第一,品牌的飛輪才會持續順暢轉動,帶來穩定又持續的成長。
掌握這樣的思維和策略,才能在2025年及未來的市場中,穩穩立足、越做越強。


irrelevant